“挑戰與機遇—專家視角下的深度交流”研討會現場
近日,綿陽科技城新區(以下簡稱“新區”)創新中心12號樓內,一場“諸葛亮會”正在上演——由中國(綿陽)科技城中試服務公共平臺(以下簡稱“中試服務平臺”)主辦的“挑戰與機遇—專家視角下的深度交流”研討會,吸引機械工程、電子信息工程、高分子材料、計算機工程技術等領域的10位頂尖專家齊聚一堂。這場以科技成果轉化為核心議題的頭腦風暴,不僅為新區中試服務“把脈問診”,更勾勒出創新生態的未來圖景。
聚合中試資源
●中試服務平臺自2024年9月上線以來,已形成“8項技術硬服務+8項科技軟服務”的特色體系,涵蓋檢驗檢測、專利布局、試制生產、成果評價等全流程服務,將分散的中試資源編織成網。
孵化優質項目
●平臺依托1億元中試基金與40億元產業基金聯動賦能,已成功孵化多個裝備制造中試項目,推動技術突破與產業升級。
確定發展方向
●一是構建“需求池—資源池—成果池”動態循環機制,依托大數據分析精準匹配供需;二是拓展跨區域協作,聯動成渝雙城資源共建中試服務網絡;三是強化金融賦能,探索“中試保險+風險投資”新模式。
進階之路 從“技術驗證”到創新成果產業化
作為綿陽科技城新區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之一,中試服務平臺自2024年9月上線以來,已形成“8項技術硬服務+8項科技軟服務”的特色體系,涵蓋檢驗檢測、專利布局、試制生產、成果評價等全流程服務,將分散的中試資源編織成網。
“從實驗室數據到產業化的關鍵躍升,中試服務平臺是不可替代的橋梁。”在參觀環節,中試服務平臺相關負責人詳細講解了該平臺在推動成果轉化、產業升級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經驗:以四川坤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“土壤調理”技術為例,此前,該技術一直停留在實驗室階段,難以大規模應用。通過中試平臺助力,該技術得以順利進入中試階段,并有望快速實現產業化;而在四川星空航發科技有限公司的案例中,通過公共平臺搭橋,不到兩個月,便助力企業完成45次中試計量檢測服務,解決了過去將中試產品送往省外測試周期長、成本高等問題,不僅成本下降約20%,而且效率實現大幅提升,為企業創新成果產業化提速加碼。
據平臺相關負責人介紹,該平臺依托1億元中試基金與40億元產業基金聯動賦能,已成功孵化多個裝備制造中試項目,推動技術突破與產業升級。
沉浸式參訪 “把脈問診”提供專家方案
這些成功案例的展示,也讓專家們通過沉浸式參訪,更加直觀地了解該平臺的功能定位、運作模式和目標。專家們駐足交流,現場儼然成了移動的“技術診室”。
“中試不是簡單的‘放大生產’,而是技術可行性、工藝穩定性、成本經濟性的綜合驗證,篩選具有潛力的項目,并通過放大、熟化過程,做出中試特色。”“建議建立‘需求池’機制,讓中試服務更精準對接產業痛點,讓研發單位能通過中試服務平臺對接到相關領域企業,了解企業的真實需求。”……
研討會上,氣氛愈發熱烈,多位專家提到一個共性觀察——中試服務平臺正從單一的技術驗證場所,演變為創新要素的“超級連接器”,平臺要通過精準對接企業、高校、科研院所,去打通成果轉化的“任督二脈”。
活動中,這些來自研究院所、重點企業的專家,還圍繞“中試服務發展趨勢”“技術轉化痛點破解”“政策優化建議”等方向,結合自身領域經驗與資源,探討如何推動中試服務與產業融合發展,為平臺發展提供了極具指導性的“專家方案”。
政產學研協同 吸引更多創新要素集聚
這場持續3小時的“頭腦風暴”,確定了未來發展方向:一是構建“需求池—資源池—成果池”動態循環機制,依托大數據分析精準匹配供需;二是拓展跨區域協作,聯動成渝雙城資源共建中試服務網絡;三是強化金融賦能,探索“中試保險+風險投資”新模式。
這些建議與新區實踐不謀而合。近年來,新區打造中試服務公共平臺,通過平臺整合150余家服務機構,推動20余項成果轉化;同時,設立1億元中試基金,推出全省首個中試保險,出臺《中試十條》及“先投后股”等政策,并打造快速成型服務中心等服務機構和AI智能制造產業園等載體,構建起較為完備的“中試生態”,吸引到更多創新要素集聚。
夜幕降臨,研討會接近尾聲,但熱烈氣氛卻未消散……專家們走出中試服務平臺大樓時,手機里已新增不少合作對象,而這場“諸葛亮會”播下的種子,或將催生更多跨越實驗室與生產線、連接技術與市場的創新故事。(戴旖 文/圖)
編輯:郭成